长春气象站,始建于1908年,至今已有116年历史,它也是首批被中国气象局确定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及首批入选世界气象组织的百年气象站。百年风云起落,不变的是长春气象站一代代气象工作者的风云情怀。
1908年11月20日,在长春西广场设立“关东都督府观测所长春支所” 供图: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20日,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的日本侵略者为满足其吞食我国东北的野心,在长春设立了“关东都督府观测所长春支所”,长春气象站便诞生于这个乱世之际。1933年,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长春这个伪满洲国的“新京”出现了“中央观象台”。三层小楼加上地下室,维里鲁得地震仪、25米高的天线塔和完整的通信设备以及2500平方米的气象观测场,这便是当年“中央观象台”的全貌。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楼顶上风杯不停地随风旋转,风向标顺风摆动,它们见证了屈辱史下的气象工作,却也为长春的气象数据填上最初的那一笔。
成立伊始,伪满洲国“中央观象台”就开始编撰满洲气象月报和年报。作为伪满洲国的“中央级单位”,这里还设置了气象技术员养成所、气象研究所等培训和研究机构。随着气象观测台(所)逐步增多,东北地区气象观测网络基本形成。通过设于各地的地方台站,伪满洲国“中央观象台”每日使用电话和电报汇总定时观测数据,并通过与日本及远东各地交换气象实况信息,制作每日气象图,预报“新京”及伪满地区的气象概况。
虽然历经清朝灭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变迁,但由于战争军事需要,长春的气象观测业务几乎未受影响。新中国成立前40余年的地面观测历史,为长春气象站积累了丰富的气象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气象事业百废待兴,有着良好观测基础条件的长春气象站也投入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洪流中。“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空旷区最多风向的上风处,其边缘与四周孤立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以上,距离较大水体的最高水位线米以上……”提起当年气象观测场的选址,原站长叶震仍能凭着记忆列出标准。1956年,长春气象站迁移至观测环境更佳的长春市绿园区西环城路5235号,也正是由此开始,历经60年发展,长春气象站如今已成为一个包括国家基准气候站、高空探测站、农业气象站的综合气象台站。
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步伐,长春气象站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不少业务和服务得以恢复,但也面临观测任务重、人员流动大、经费不足等困难和考验。“那时大家都有一种精气神儿,把气象站当成自己的家。”时任长春气象站副站长许加财说,从修缮制氢室到修建观测场,只要是自己能动手完成的,大家都从不推卸。许加财从1980年起在长春气象站从事了10余年的高空观测工作,他一直秉持“爱站如家”的信念,在面临生命危险时也不曾动摇。
1985年夏季,长春市发生罕见特大水灾,6至8月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多242.7毫米。当时为了自行发电开展高空探测,长春气象站职工在菜窖里储备了几桶汽油,许加财和两名同事一起冒险进入几米深的菜窖抢运汽油。不料,汽油桶已被大水冲倒发生泄漏,加之菜窖封闭,许加财当即出现了中毒反应,一头栽进水里。危急之中,中毒反应相对轻微的两名同事拖着他向外逃生时,许加财后背生生被磨掉了一层皮。后经医生鉴定为严重铅中毒,所幸当时年轻健壮,逃过了鬼门关。
20世纪80年代,长春气象站开启了持续的基本建设。从1986年的PC-1500袖珍机,到1990年配备286微机用于查算编报,再到2002年建成自动气象站,以及一直保持人工观测和自动24次定时观测的双轨道业务,环境改善的同时,观测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岁月变迁,改革浪潮风起云涌,长春气象站各项观测业务稳步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基础全面的观测数据,并承担吉林省气象探测业务实训任务。
20世纪90年代,长春气象站更新技术手段,用微机取代PC-1500袖珍机编发报 供图: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探测手段和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气象探测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几年,长春气象站增加了微波辐射、风廓线、全自动GPS探空系统观测,气象探测资料在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精细化预报、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气象科研和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此外,长春气象站还承担了东北冷涡高空和地面同步加密观测、雨滴谱观测、降水对比分析观测等外场试验观测项目,为长春、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气象科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
夜幕降临,观测员定时走向观测场进行人工观测,这是长春气象站作为百年台站发展至今的平凡一瞬,更是气象观测自动化大潮中的珍贵一幕。如今,整齐划一的观测场、宽敞舒适的办公楼、一应俱全的现代化气象观测设备,映衬着人工观测的徐徐步伐,仿佛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在此刻交汇。
自2018年起,长春气象站成为长春市科普教育基地,并逐渐成为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建筑工程学院等与气象相关专业院校的教学实训基地。2020年,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申请进行长春百年气象科普项目建设。2023年,在第63个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长春百年气象站在原址成立了“长春百年气象陈列馆”并正式对公众开放。陈列馆用“路的形态”传递百年变迁,泛黄的气象记录簿、斑驳的木盒气压计、毛发湿度计……一件件历尽沧桑的气象文物,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长春百年气象站及其一个多世纪的贡献与传承。众多市民和学生群体纷纷来参观陈列馆,了解长春百年气象发展史,学习气象科普知识。陈列馆也将致力于推动气象科学知识普及,丰富长春百年气象历史文化内涵,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
立足吉林,感知百年气象变迁长度;立足中国,体会百年气象成就高度;立足世界,感悟气象人文百年传承深度。经历蝶变新生的长春百年气象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发扬着人文传承精神,展示着气象高科技水平和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成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P
产品目录
PRODUCT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

2025最新吃瓜爆料 - 黑料社-今日黑料-最新反差在线|51吃瓜网官网入口|吃瓜大赛每日精选|黑料 头条
联系人:李经理
联系电话:15666887396
QQ:2248893324
公司地址: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光电路155号光电产业加速器(一期)